美食之旅
正儿八经说一个吃的
那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
“5块钱征集红糖糍粑的故事”
 
结果是这样的:
 
 
得出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些事情不是钱能够解决的。
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还得靠妈!!!
 
妈说,“红糖糍粑不好做哦,太麻烦了,原来乡坝头过年过节娶媳嫁女的时候才会有人做 ……”
就这一句,“吧唧”,封印打开了。
嗖的一下,我进入了时光隧道。
 
不过还是要感谢各位的蝴蝶效应,今天就把这篇工作稿更出来给大家涨点姿势。
 
那天的时光倒流先跳出来的是鸭子。
它们把脑袋插在水里,在空中扑腾着双脚,只露出一个黑屁股。有些家伙高兴了,使劲拍打翅膀激起无数的水花。
还有的,一只追着另外一只满池塘地狂奔,全然不顾旁边的那些呆鹅。

鸭的世界,鹅肯定是不懂的。
 
 
 
这是村口,有一个磨坊,三间瓦盖的大房子。小孩们上学放学逗留玩耍的地方,大人们赶集收市的必经之地。
红卫兵曾在这里批斗过走资派,把他们扒光了衣服捆在磨坊的门柱子上,戴上报纸糊的尖尖的高帽子。
还有神婆在磨房外的开阔处架起一个火堆跳舞,跳着跳着,她“扑通”一下直挺挺地就倒在了地上,引来一阵惊呼。
现在想来,为了生活谁都是够拼的。
 
磨坊里面有头驴子,整天围着一个石磨转,不知疲倦,没入学的小孩子们看一整天也不知疲倦。
村里人吃的豆腐、面条、玉米糊糊全都是这头驴磨出来的。
后来,驴老了,磨坊主人把它卖了换了一台绿色的磨面机。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小孩儿把这东西叫做“铁皮怪”,看着麦子倒进铁皮怪的头里,一阵“轰隆隆”的响声过后,嘴巴里吐出雪白的面粉来,兴奋得不得了。
操作机器的大叔不让小孩子靠近,吓唬说会爆炸。
但是总有胆大包天的家伙偷偷地伸手去摸铁皮怪的肚皮,结果就是整个身体一阵麻,“啊”地一声就弹开了,这怪物会放电!
 
 
 
磨坊外还有一棵很大的梧桐树,很大。夏天枝叶繁茂的时候,20个人一起在下面乘凉没有问题。
树下有一个直径将近两米高一米的暗青色大石臼,材质不详,谁做的也不知道了。
年岁估计不小,我爸还是小破孩的时候就摆在了那里。现在回去树不在了,石臼还在,只是长满了青苔。
 
那时候,村里的一堆老头老太太趁着太阳好总会聚到这里来,不知道都聊了些什么,只记得他们总是留下一堆花生壳。



记忆里一晃而过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感觉好长。



现在想来,我吃过的第一块红糖糍粑,对红糖糍粑的最初记忆,就该是从这个青色大石臼开始的。
 
但是这块红糖糍粑不是我妈做出来的,她说自己压根儿就没有用过这个石臼。
她所嫁的我爸是个很穷的家伙,当时举家财力也就是一碗煎糊了的玉米饼,用这么一个大石臼来做汤圆心子、糍粑胚子神马的,连垫个底都不够。
 
那是有多穷?这女人的胆子到底有多大?想想都可怕。
 
 
扯回来,关于这个青色大石臼,关于红糖糍粑。
 
就如我妈说的那样,一定是过年过节娶媳嫁女的时候,村里才会有人大动干戈来做一次红糖糍粑。
当某天艳阳高照,看到有人在村口大树下舂糯米,那就是在告诉大家他们家喜事将近。
路过的朋友邻里乡亲都会上去打上一打,称之为“打糍粑”。给自己沾点喜庆,亦是不用言语明说的祝福。
 
这个石臼,这“打糍粑”,在村人眼里可不简单只是为一道糯米制成的美味。
或许有人讲,不就一个红糖糍粑,现在到处都吃得到,哪能用上”大动干戈“这样的词?
是的,现在什么都可以在超市买,我们有了电饭煲有了微波炉,有了“一键搞定”,就算是东海里的龙肉,只要想吃又有何难?
可是,我们吃着各式各样的饭菜,还是觉得缺少了什么,就像那块大白兔的奶糖,怎么也没有原来的味道。
 
因为,有些东西啊,可不是舌头就能感觉出来的
有的美味“大动干戈”真不能少,你的期待,你的等待都是必不可少的佐料。
 
 
好啦,不煽了,来正儿八经地说下正儿八经的红糖糍粑。
 
一泡
先将上好长糯米用冷水泡上一整天,严格说来是10小时~12小时。所以一般都是睡觉前做这一个步骤,第二天早上起床,细长的米粒个个都变成了大白胖子。
 
二蒸
把米用纱布包起来,放入蒸格里。注意,只是蒸,不煮。
乡下多用竹制的蒸笼,米粒受热均匀,不会出现有些硬有些软的情况,香气也能自动升级。
 
三舂
舂米的圆木很重,碗口那样粗,这也是“打糍粑”总是老爷们的原因。
先放一点糯米铺平石臼底,舂烂了加一把进去,再舂烂后,再加一小把。如此反复,慢慢舂出够细腻黏稠的糍粑胚子来。
很细很细,卷一点起来对着太阳是透亮透亮的。
与现在到处有卖的那种米都还一颗颗“原姿原味”的红糖糍粑是天壤之别。
一大盆,估计也就三四十斤,从中午开始要到太阳下山才舂得好。
 
 
小盆友就探个脑袋往石臼里面看,看着一大堆糯米慢慢变得越来越黏,越来越细,越来越香,整个人都要钻到那个大石臼里去了。
 
 
糍粑胚子做好以后,将其切成小方块或者薄薄的片,裹一层鸡蛋汁入锅煎炸。
到这一步,前面所有的“大动干戈”就体现出价值来了。
 
都过去了这么多年,仿佛就像刚刚吃过一样,那时候不懂文字,光是吃了,纯粹的辜负。
 
 
马勒戈壁,还是编一段口感吧
做好的糍粑趁热蘸点红糖汁,入口一咬,好脆啊,好细啊,好香好甜啊。
纵然我手里辞藻万千,也真是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就是“好吃、好吃、好吃!“这一个词满嘴巴满脑子,以180码的速度在身上乱窜……
 
 
以上,即是我对正儿八经的红糖糍粑的所有记忆。
 
不小心就啰嗦了这么多,累大家的眼睛。最后,安利个干货以示歉意。
 
在成都,红糖糍粑不错的店铺必然都很不错,不管他是卖火锅还是卖小吃。
 
这是一条民间广为流传的吃货法则。
那么,你要是去一家店铺,如果他们有红糖糍粑,相信我,先点一个试试水很有必要。
好吃就留,不好吃立马走。
 
 正儿八经说完了,地球的孩纸们,晚安。

上一篇:世上什么下酒菜最美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3-2015 成都蓉李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069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