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旅
匆匆成都,慢慢时光


据说,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奋不顾身的爱情,很幸运,我经历了,并将持续着。
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止N次。比如这次成都之行。

一直很想去成都,想去看看这个麻辣城市的生活。据说那儿的生活很闲散,据说那儿的妹子很麻辣,据说那儿的人天塌下来还是不忘打麻将。
至于那名声在外的变脸川剧以及茶客生活,还有那满城尽飘麻辣味的火锅以及各种麻辣小吃,那就更不用说了。

只是,又一直止步于人们的疑惑----成都那地儿,都是辣的,连空气都是辣的,孩子去那儿能吃得来吗?于是又一直在犹豫。
直到这个清明长假来临之前,想去成都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正好小米对戏剧开始有些兴趣,对于电视上看到的“变脸”颇为向往,于是就这么定了,趁着清明三天,娘儿俩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成都。

之所以说是匆匆成都,实在是因为这次的行程只有三天,第一天坐最早班的飞机飞到成都,第三天晚上坐红眼航班飞回北京。这三天里非常有效地规划好了时间,感觉上似乎有些“匆匆、太匆匆”。
但偏偏成都是一个慢生活的地方,我们的成都之行就是为了感受成都的这份慢节奏,所以尽管三天行程匆匆,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去寻找最成都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这三天匆匆成都之行里的慢时光。
 
在制定成都行程时,曾经对照着地图,把成都几个我最想去的景点一一看了个遍,研究它们之间的距离及路线。比如在成都北面的的主要有宽窄巷子、小通巷、文殊院、大熊猫基地;
位于成都西面的主要有青羊宫、杜甫草堂,西南面主要有武候祠、锦里。位于成都东面的主要有东郊记忆。而我还想去的两个公园,文化公园在青羊宫附近,人民公园则在宽窄巷子和锦里之间。
根据这些景点的分布,最终我选择了住在文殊院附近的圆和圆佛禅文化客栈,再以此为据点,安排了三天的行程:
 
D1,乘最早班飞机到达成都--圆和圆客栈办理入住手续--文殊坊小逛,龙抄手店吃午饭--逛青羊宫、喝茶一下午--蜀九香吃晚饭--文化公园蜀风雅韵看川剧。
 
D2,宽窄巷子--成都映象吃午饭--人民公园鹤鸣茶社喝茶--武候祠、锦里,吃小吃。
 
D3,大熊猫基地--小通巷--晚上乘红眼航班回北京。
 
在成都三天,我们的交通出行都是靠打车。成都的计程不算贵,通常景点和景点之间最多也就十来块,哪怕是我们去的最远的大熊猫基地,从我们住的文殊坊出发,也只要50多元。
因为打车省了不少时间,这是成都行里最重要的。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喝茶打发时间。。。。。。
 
鉴于最近《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我们的成都之行,也就根据行程安排,从美食开始讲起吧:
成都的美食有多少,一口气是说不完的。
那些特色小吃,钟水饺、担担面、赖汤圆、三大炮、伤心凉粉、龙抄手、兔头、蛋烘糕、串串香、蹄花汤、肥肠粉、酸辣粉、钵钵鸡、糖油丸子、牛肉焦饼、锅魁等等,琳琅满目,各味俱全。
名满天下的川菜就不用提了,还有那与麻将齐名的火锅文化,香中带辣,辣中还有麻,吃得爽口又淋漓尽致。
而如果你对成都很了解,对成都美食有研究,更是少不了到成都街头去寻找那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苍蝇馆子”,在窄小的餐馆里,形象全无地去吃那最最地道甚至霸道的成都特色菜。
 
所以,如果你想要尽享成都美食,那必须在成都多呆上几天,然后就是不停地吃、吃、吃。我们在成都的三天,吃得其实相当不够。
可仍然对这三天里吃到的美食赞不绝口,念念不忘。下一回,再去成都,一定要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在寻找美食之上。毕竟,这儿是个美食的天堂。

 只要在网上搜成都小吃,必然会搜出钟水饺、龙抄手、玉林串串香、陈麻婆豆腐等等,只看得你恨不得一家家全吃过去。
事实上,在文殊坊的美食一条街上,你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些名小吃们一网打尽。甭管它是不是总店,好歹这些百年老字号的小吃店都聚集在此,方便你走一路、吃一路不是。

 
到达成都的第一天,我们到客栈办完入住手续后,就立马回到文殊坊的美食街上,尽管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缘故,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仍然熄灭不了我们寻找美食的热情。
放眼望去,龙抄手、钟水饺、陈麻婆豆腐、洞子口张老二凉粉......一字排开,就等着你投身而入,开始美食之旅。

红味鲜香麻辣,白味汤汁鲜美的钟水饺,是成都鼎鼎有名的小吃之一。其实我对成都最早的印象,来源于一本小说,曾经与琼瑶阿姨齐名的严沁的小说《云上云上》
(唉,就这么透露了我的年龄层次,以及透露了我有多早开始看言情小说的历史,尤其是这本小说,曾经包在我的书皮里,然后某一天被老妈发现,一撕了之......)。
现在要找到这本小说似乎已经不太容易了。
讲述的是民国抗战期间的一段悲欢离合,一个富家小姐与一个空中飞行员的爱情,我这么寥寥几句,道不出其中的爱恨情仇,可是有许多细节,却是我到现在都忘不了的。
比如其中的“红油水饺”,我曾经一度想象过数次,这红油水饺究竟是什么样的,想得我口水花花直流。现在想来,应该就是那红味的鲜香麻辣的钟水饺吧!



 
因为小米同学在,在成都的第一天,并没有点红味的,而是点了一份清汤水饺, 还不错,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味。
后来实在忍不住,找了机会自己点了一份红味的,果然加上麻辣鲜香的口味,就不一样了。其实,吃来吃去,还是吃那个辣的劲道。

 
陈麻婆豆腐,大名鼎鼎的“豆腐专家”,据说创业于清朝同治初(1862年),其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在她家点一份麻婆豆腐那是必须的。
一碗米饭,一份陈麻婆豆腐,就可以吃得酣畅淋漓了。而在陈麻婆豆腐店里,也是你品尝正常川菜的一个好途径。
 

 
龙抄手,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左右。其实也就是馄饨,大概是因为包制时要将面皮的两头抄拢,故而得名“抄手”。
而因为当时创办人张武光与其好友等三个伙计在当时的“浓花茶园”商议开抄手店之事,在切磋店名时,借用“浓花茶园的“浓”字,以谐音字“龙”为名号(四川方言“浓”与“龙”同音),也寓有“龙腾虎跃”、“吉祥”、生意兴“隆”之意。
最后就定名为“龙抄手”了。
 

 
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给小米点了一碗海味抄手,里面有香菇、青笋和一些海味,薄薄的抄手面皮滑爽筋道,熬制的骨汤更是非常鲜美。
小米同学除了那一碗钟水饺之外,又吃完了这一碗海味龙抄手。所以,不用怀疑成都有没有适合孩子吃的美食啦!
我给自己点的,则是一碗担担面。在别处吃到的担担面,总是不如成都本地的正宗啊!看到碗底的红油没?真真是麻辣啊!爽口啊!

成都的美食街,其实有许多处。锦里、宽窄巷子景区的井巷子,还有文殊坊美食一条街,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成都小吃。而就环境而言,还属文殊坊最舒服。
因为有各家老店,还因为相比起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相对会不那么热闹一些,吃起来也就更自在一些。不管是在哪吃,反正味蕾就是从这些老牌小吃店开始了它的旅行。
 

 
大爱的成都火锅
到成都,哪能不品尝一下最有名的火锅呢?曾经看过一个帖子,选出了成都最有代表性的十大火锅店,包括蜀九香、老码头、味道江湖、大妙火锅等。
于是位于青羊宫附近的蜀九香(百花店),就成了我们行程中的一项计划。原本还担心就我和小米两人,在火锅店里能吃多少呢?
正好清明节前,博友悠悠妈说她们也想去成都玩,最后一拍即合,约好了按照我们的行程,一起游成都、吃美食。于是蜀九香火锅,大家一起吃得爽歪歪。



要问蜀九香的人气有多高?看看店门口等位的人群就知道了。偌大的店堂里满当当的都是饕客,却仍然阻挡店外人们等位的热情。
所以如果你要去蜀九香吃火锅,一定一定要提前预约。电话嘛,网上一搜就有。
蜀九香最有名的是红油九宫格的锅底。不同格子之间有不同的辣味,一一尝过,细细比较,才是吃辣的乐趣。
不过因为有小朋友的关系,我们只好放弃这著名的九宫格,改为点了最寻常的鸳鸯锅。

 
这鸳鸯锅却又与我们在寻常火锅店里造型不同,周围一圈都是红汤,只有中间一小圆圈是白汤。不过也别以为白汤少,其实白锅是高出红锅若干的。
而且白锅里有红枣、枸杞、葱、香菇、豆芽,尤其锅底居然还藏着一条鱼!
 
宽窄巷子,时光深处最成都 

成都的宽窄巷子,据说是来成都旅游必去的地方。据说如果来了成都却未逛过宽窄巷子,就不算到了成都。颇有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思。
我倒不是因为这句话,而是在看了有关宽窄巷子的介绍以及图片后,就越发地坚定了要到成都一游的信心。那种时尚与古朴相结合的御繁华,恰是我的最爱。
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五道营,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苏州的平江路、杭州的南山路......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都是小米同学很是流连忘返的地方。 



最成都的悠闲,最成都的节奏,最成都的滋味,最成都的时尚——这是宽窄巷子打造之初的口号,或者说目标。
同时也是我们在游宽窄巷子时,所能感受到的,时光深处的最成都。
 
虽然说是宽窄巷子,但其实这一区域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它们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的,
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唯一见证。
在从窄巷子通往井巷子的路上,沿途都有这样的石柱、模型,以及文字,来介绍宽窄巷子以及个中院落的前世今生。曾经的那些繁华烟云,如今都已化为青砖古巷。
再行修缮后,有着古墙老砖旧门头的成都“少城”繁华旧景,又有着精致、休闲、时尚的内在。
尽管有人认为如今的宽窄巷子,包括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等,都已经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没有古味了,可我仍然是喜欢着这样的改造,忆古的同时,又有新的文艺。

 
 
而宽窄巷子的改造,无疑又是更成功的。因为它所涵盖的三条巷子,各有不同的风格。
宽巷子多茶馆,窄巷子多咖啡屋,井巷子的手工艺品和小吃多。所以如果你想访古,不妨去井巷子,你想感受成都“慢生活”,不妨去窄巷子,而如果你想感受成都的“闲生活”,那就去宽巷子吧。

 在成都有一句老话:“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其实是一种心理形容。
从街道结构和规模来说,宽巷子还真是宽了那么一点点,窄巷子则窄了那么一些些。而实际上,宽窄巷子其实都不足8米宽。
而这宽窄之间,你想要品味宽中有窄窄中有宽的禅意、品味宽窄矛盾的哲学、品味曾经宽窄等级森严的历史,都由自心间。
 

 
 
很喜欢宽巷子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露天桌椅。走累了随时都可以坐下来喝上一杯茶。也所以,宽巷子一直以来所代表的就是成都的闲生活。
 宽巷子并不长,可我们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这儿的每一个院落,每一扇大门的后面,都有一个不一般的景致。
那些院落,还都有许多有趣的、别致的、诗意的名字。比如听香、花间、而已、宽坐、吉祥、如意、恺庐、香积厨、琉璃会……不仅宽巷子,窄巷子里也有诸多这样文雅的店,比如上席、白夜、点醉......而这,正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

不仅名字雅致,这一个又一个的院子,更是精致格调,吸引着你迈不开步伐。花间,就是一个不一样的去处。
 
所谓“花间”,不知是否取自于李白的“花间一壶酒”。不过放在此处,应该是去花间寻一壶茶了。
工笔画的鼓面、墙上的仕女图,还有那几竿翠竹,让你一进门就有一种古香古色的清幽恬淡之感。
 
精细繁复的木雕隔断、一池碧水,竹影浮动,古典怀旧的院落里,喝上花间一壶茶,会让你连时光都忘却。而这样静谧的溶溶院落,更会让你下意识地,就放慢、放轻脚步,唯恐扰了清幽品茗的茶客。
据说这儿的菜品也不错,甚至连菜名都取得韵味十足:小酌春风、杯酒人生、偶尔相遇……
         
宽巷子里类似的精品院落还有很多,各具特色,如果你一家一家探访过去,很可能最终会忘了身处宽窄,而沉淀在那浓醇香茶的闲情小调中,流连忘返。
但也有那么几家院子,只能透过半掩的门扉,瞥见院里的点点青绿或是一角飞檐。因为这儿的“私家院落,闭门迎客”也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
门外是盛世繁华,门内却私享遗世清净
 
宽巷子3号,尤为有名。因为门口专门放置了一块告示,上书:“闭门亦迎客,关门亦生意。百年老街,品百味人生。本院乃私家厨坊,欲尝满院风光、风味需提前一日预定。”相当牛气。



牛气的还有这两大门神。所以尽管这宽巷子3号紧闭门扉,却也挡不住人们对这不知是财神还是门神的关注。
白墙黑顶,衬着大红灯笼与青翠绿植,这是”见山书局“的一角。据说在此除了品茗,还可以听琴。当然,还有书香。
不过,我们停留于此并不是为了上述的读书品茶听琴,而是借坐下来,写上几张明信片。  

与”见山书局“一墙之隔的是“旅人邮亭”,可以在这里选上几张明信片,写上你的祝福,投入“旅人邮亭”的邮箱里,寄去你的思念,或是感悟,或是快乐的分享。
当然,也可以在你指定的时间寄出去——如今这种慢递业务已经不稀奇了。
 而每到一处,寄出明信片,留下一份记忆,是我们旅游的一贯标配程序。


 
当然,宽巷子也并不总是清幽之处,也有喧嚣,也有时尚。有茶马江湖走一走,吃饭喝酒耍朋友的豪迈。 也有充满了异域民族特色的风情
一朵花开在时光深处,拾花而行,我们在云朵之上相遇。很喜欢这句广告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扛着一朵花,在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行。
只要不放弃,最终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



        
 宽巷子与窄巷子之间也有小巷连接。而很明显的,一转到窄巷子,风格就有些变化了。如果说宽巷子代表的是成都的闲生活,那么窄巷子代表的则是成都的慢生活,因为窄巷子里多咖啡。


 
 
其实我们只是爱那超大的院子,以及绿植环绕的铁栅栏门。
花比咖啡更吸引我。

 

窄巷子的院落文化更精细、更灵气,也更时尚。甚至,因为咖啡馆偏多的关系,也更洋气一些。
而那些细节之处,却又总给人以惊喜。比如这满墙的竹叶型镂空,与院内的几竿疏竹又相呼应。
叶公馆的小高楼,总想踮起脚尖多看上几分。

窄巷子的一处拴马石。马头和马蹄都是立体的,而马身又是画于墙上。于是吸引了诸多人的眼球。可后来我们转到井巷子时,才发现这样的设计在井巷子里处处可见,并不稀奇。
窄巷子的各类店铺,同样有着很别致的名字,比如隔壁子、上席、里外院、白夜、柔软时光等
 窄巷子里同样也有很多露天的桌椅,不过也许你也注意到了,桌椅的风格变了。所以你在这儿,通常喝到的会是咖啡、奶茶,而不再是茗香浮动。
藤树下的高椅、圆桌。是的,在窄巷子,你还会意识到,真的,这条巷子就比宽巷子窄了一些。所以桌椅的面积基本上,也跟着缩水了。节约空间啊!
 


相比起宽、窄两条巷子的热闹,井巷子显得更安静一些,也更市井一些。
尤其是那条400米长的东西走向的砖文化墙,从“宝墩遗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筑城廓”;从 “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到“宋砖古道、明末毁城”,一块块古砖,一段段老墙,无言地告诉你成都的沧桑历史。
而在砖文化墙的东段,从“巷窄回眸、夹道洗刷、公馆封门”到“街沿斗鸟、杂院堆藏,天井搓牌”;从“砖门喝茶、土墙鸡啄、砖混篾笆”到“半巷刨饭,窄巷水凼凼、宽巷暖烘烘”一幕幕老成都的市井生活,都让你回味无穷。
天井搓牌,这青灰色的砖墙文化,不仅是背景,也是最现实的生活场景。成都人的逍遥安逸,果然已达最高境界。怎么滴,你也来耍一耍?

========================

继续成都游记:
喝茶看川剧,寻找成都的生活方式 

成都除了麻将以及麻辣之外,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茶馆多。
中国有很多城市,包括老北京,都是嗜茶的。别处不说,单是我们的家乡,也是产茶大地,喝茶的品种也多,功夫也多,所以还有“功夫茶”一说,讲究的是泡茶的一手好功夫。
可是成都似乎不太一样,茶的品种或是功夫并不是很讲究,只需要一杯茶、一桌麻将、几把竹椅、一群麻友,就可以有一个热热闹闹生活。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我喝的不是茶,是热闹;打的不是麻将,是寂寞。”

所以在成都的老茶馆里,最常见的就是盖碗茶。所以茶碗、茶盖、茶船(或称茶托)这三件套为一体的“盖碗茶”无疑是最方便的。
而这一碗茶,哪怕是泡到已经淡得无味,茶色也不再青绿,而是发黄或发白了,你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加水、加水......一碗几块钱的盖碗茶,就可以打发大半天的时间。


 
 成都有句老话,就是形容成都人爱喝茶,成都茶馆多——所谓“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所以我们到了成都之后,自然是要随大流,去寻找喝茶之处。
【青羊宫的茶社】

 到成都的第一天,行程安排很简单,中午在文殊坊吃完午饭后,就前往青羊宫。青羊宫里慢慢逛上一圈,走到后院,就会有个茶社。
这是事前在网上做好的攻略。所以这第一天的下午,我们就是泡在青羊宫里。

成都有很多古迹,比如武候祠、文殊院、杜甫草堂等,我们却只选择了一个青羊宫入内参观。除了早知青羊宫后院有个茶社外,还是因为那本严沁的《云上云上》。
有时候,会因为某本书、某部电影、甚至某一首歌、某句台词,而对某处产生一种莫名的情怀。
比如因为《似水年华》而有了乌镇情结,读了沈从文的《边城》而爱上凤凰,看了《乔家大院》去了平遥,看了《恋之风景》就去青岛寻找曼儿和小烈的足迹......
对于成都,很多地名都是来自于我十几岁时看过的这本《云上云上》。因为这本书,我知道了春熙路、华西坝,还有青羊宫。
甚至知道青羊宫中有一尊身体部位汇集十二生肖的铜羊像。当这些名胜古迹无法一一参观时,我就选择让我能感觉更亲切、更有熟识度的青羊宫。

 


青羊宫有川西第一道观之称,因为在它的主殿三清殿前有两只铜铸的青羊,而得其名。其中一只双角、一只独角。
最有名的就是这只独角怪羊了,它将十二生肖的特征汇聚一身,分别是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
传说人体哪个部位有疾病,摸摸这只铜羊的对应部位,便可以解除相应的病。
于是到了青羊宫的人,多半都会去摸那只铜羊,有人摸头,有人摸肚子,有人摸脚,都是一本正经的,看得书中的男主角康柏瞪大了一双眼睛。

 除了看青羊,我们的重头戏还是在青羊宫后院的那座很市井的茶社。
青羊宫是道教,讲求道法自然。茶,自然也有茶道。而在青羊宫的茶社里,你还会时常看到那些”师兄“们(道士)也在这儿喝茶。
 


来这儿喝茶的多为老年人,一消磨就是一下午,还清静。这儿的茶也便宜,不算什么好茶,一律五元。交了钱,领来一套茶碗,找个位置坐下,自有人来给你添水。
坐在茶社里,看着后院的风光,偶尔还有点小雨丝飘落。清明这天,不下点雨,似乎都不行。

【人民公园的鹤鸣茶馆】
到成都第二天,我们的行程里还是有喝茶这一项。这一回,去的是位于人民公园里的鹤鸣茶馆。
  鹤鸣茶馆据说始建于1923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最早的茶馆之一,经历过历史的风云变迁,而茶客仍然络绎不绝。
到成都来想要喝杯盖碗茶的游客,多半都会慕名来寻鹤鸣茶馆。人气旺得不行。



鹤鸣茶馆里也有茶楼,可是茶客们还是喜欢普罗大众的茶客生活,露天而坐,有浓荫蔽日,还可对着一池绿水,那份悠闲自在,是装修得再怎么绿意盎然的室内茶馆都比不了的。
而这露天的茶座,在池水边也有一座长廊,还有那一张张的大理石桌子与竹靠椅,似乎都成了四川茶馆或茶社的标配。
而在鹤鸣茶馆,你除了可以喝到茶外,还可以花点钱享受一下掏耳朵的服务,那是相当专业相当生活相当舒适的!
  
 和青羊宫的茶社有所不同的是,在鹤鸣喝茶,是需要点茶的。找到位子坐下后,会有人送上一份点茶单,价格比起青羊宫来说会贵一些,比如菊花茶,我记得好像是18元。
 鹤鸣的茶虽然比青羊宫茶社的贵,但你点完后,茶博士会直接给你一开水瓶,这之后你要加水就自己动手吧。有本事你把一开水瓶的开水都喝光!

   
再来说说川剧。
到了四川,怎可不看上一出川剧表演?而成都,更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到了清代,更是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这就是“五腔共和”的“川剧”。

【文化公园的蜀风雅韵】
要看川剧,首推位于文化公园的蜀风雅韵剧团。蜀风雅韵曾经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演员会馆,近年来重聚川内名角,每晚推出“经典戏曲,民间绝艺表演”。
不但声名鹊起,被海内外传媒争相报导。弹指间,更使梨园风采昔日重现,传统声韵余音绕梁。
西蜀文明薪火相传,得天独厚。变脸、吐火、滚灯驰名中华,杖头木偶鬼斧神工、技艺精妙;女儿清音丝丝入扣,不可言传。
听古琴拨动,不觉梦回三国。闻二胡声起,换了浮云苍狗。绝迹多年的手影戏,重返民间;鼓乐齐鸣荡气回肠,喜乐无限。
蜀风雅韵志存高远,意欲巴蜀曲艺在民间的复兴,使飘零的曲艺文化在茶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角名家回到民间———摘自四川百科。
 
       

文化公园内的蜀风雅韵,是一个老戏台,古香古色的院子里,一排排的竹椅、长桌、盖碗茶、铜壶,听着戏喝着茶,既市井又亲切。
整场演出包括八个经典剧目,一闹台、二赏梅、三木偶、四滚灯、五百戏、六手影、七戏曲、八变脸。
 
 
    

还有胡琴独奏、手影戏等,都是相当吸引人的。此外还有杖头木偶,这是年代最久远的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人偶同台演戏的民间绝活。
由于其道具制作复杂,操作难度大,能够继承其衣钵的木偶艺人已寥寥无几。
最出彩的,则非川剧折子戏《滚灯》以及变脸莫属。其中《滚灯》是川剧中久负盛名的独门绝技,乃川剧小丑剧的经典之作。书生皮金迷恋赌博,其妻怒其不争,训练出"滚灯"这一技巧。
怕老婆的皮金,受罚顶着灯碗,怎么折腾灯碗也掉不下来,灯火还照常在头顶上点着。相当考究头顶功夫。



变脸,则是川剧最具代表性的压轴绝技,也是不管大人孩子都相当着迷的一出。在蜀风雅韵的表演中,我们能看到的有变衣、变脸和吐火,精彩得大伙儿不停鼓掌叫好。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川剧变脸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的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
随着剧情的进展,在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直到露出原脸,又一张张地变回去。
我们看的基本就是“扯脸”。尤其在第二天成都映象里看表演的时候,一位变脸演员的丝线大概卡住了,出了点故障,一只手伸在斗篷后面许久才又重新开始变脸,总算是叫我们瞧出了点机关。
 
  


 
========================================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耍在成都的三天两夜,第一个晚上安排了看川剧,第二个夜晚自然也是不能浪费的。之所以把游锦里安排在第二个夜晚,就是因为锦里的夜,据说是非常美的。
关于锦里,有几种说法。
说法一,锦里——锦官城也。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
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
说法二,西汉时期,成都的丝织业已名冠全国,不但织锦工人的居住地被十分诗意地称为“锦里”,而且还有专门进行丝绸贸易的“锦市”和名叫“锦官”的专职管理者,
而锦官的办公处所日后便被顺理成章地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这也就是成都得名“锦城”之始。杜甫的一首《春夜细雨》,那“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更是让成都的这个别名“锦官城”名满天下。
说法三,锦里只是成都政府依托武候祠开发出来的景区,主要就是骗骗外地人,成都本地人是很少去那的。甚至有说如果成都本地人推荐你去锦里吃小吃,那估计是与你有仇。
就如同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中所说,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锦里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而外地游客,只要有时间,也多半还是会选择到锦里一游,去吃那成都人并不屑在此吃的小吃,去逛那古街,看那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灯火阑珊夜。
毕竟,锦里有一个口号,叫做“成都的生活方式”。

  
所以,作为外地游客的我们,也依然还是去了锦里,去感受那份熙攘人潮,去看那繁灯似景。
锦里与武候祠东侧仅一墙之隔。一般都是游完武候祠后再游锦里。我们的计划中原本也是包含这一项的,但最终在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里喝茶发呆,消耗了太多时间。
最后到达武候祠时已是关门时分,于是站在武候祠大门口,远眺了一下,就往锦里古街而去了。 
  
到了锦里,你会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条后开发出来的“新”古街,走在其中,你会发现有一点丽江四方街的感觉,同样有着一串串、一排排的大红灯笼,照亮整片天空,也有着小桥流水;
你也会发现有一点扬州东关街、杭州清河坊或是福州三坊七巷的感觉,仿古、民俗味,各色小吃、工艺品、土特产,以及各式特色小摊琳琅满目......
 
不过,锦里又有其独到之处,即这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
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如今开发出来的锦里古街,同样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
所以你一入锦里古街,就能看到诸多与三国有关的店或招牌或小铺。比如这个“三顾园”,还有阿斗井等。

锦里古街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近400米,有几条岔路口,每个岔道之后都是另一番景致。但唯一不变的,是遍处茶楼、客栈、酒楼、酒吧......
遍地中国风中,还是会有星巴克的身影,简直就是无处不在,尤爱往这些古风之处钻。灰墙苍瓦、大红灯笼、酒肆茶楼,无不有古意。捎带着,连星巴克都跟着复古了。
过了万里子桥,灯笼依旧,却多了一面水潭。隔水相望,谁是谁的风景。
好了,小逛了一圈锦里,就可以来说说锦里的吃与玩了。

张飞牛肉、汤麻饼什么的就不用说了。四川比较有三国色彩的小吃。
此外,那些成都的经典小吃,包括三大炮、黄醪糟、糖油果子、牛肉豆花、三合泥、钟水饺、钵钵鸡、伤心凉粉等等,在锦里的九品街(小吃一条街)上也同样能找到。
而那些原本不属于成都的小吃,比如撒尿牛丸、臭豆腐等,也能找到影子。
 

 
还有那除了吃,还可以看个热闹、听个声响的小吃。比如三大炮。
其实三大炮和糯米糍粑没什么不同,主要是其做的过程中,会由伙计把这糯米团一个个扔到铜案上,发出“当、当、当”的响声。
因为一碗就三个,一次扔三个,听到的就是“当当当”三声,故名“三大炮”。
同样有趣的还有“蜀汉一根面”。厨师站在远处,拉扯着面条,那样长长的一根面,舞着抻着,然后就嗖地进锅煮了,看得人眼花缭乱。
整碗面,就是这么一根面条组成的。十足的手艺活啊!口味有三种,一种清汤,一种微辣,一种麻辣。

和所有的老街一样,锦里也有诸多的手工艺品出卖。但这儿的工艺品,又多半是自成特色的。
比如让你联想到刘备卖的草鞋,比如可以体验一把的诸葛连弩,其妙处大概就是在于把三国文化融入到了民俗市井之中。
要说老工艺,泥人、糖画、剪纸、刺绣等老工艺铺子在锦里都能找到。但最吸引我们的,还是这皮影表演。
 



==========================================
【成都】小通巷:市井生活里的小清新
提到成都的文艺范儿,大部分都会想到宽窄巷子。也的确,宽窄巷子虽然繁华,却仍不失浓厚的文艺气息,可算是我们成都行中相当喜欢的一站。
但是在去成都之前,还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条微博:关于成都最不能错过的最具文艺情怀的小巷
——1.芳邻路:最婉约;2.小通巷:最淡雅;3.崇德里:最有历史感;4.支矶石街:最生活;5.泡桐树街:最情调;6.白玉巷:最袖珍。
 据说是因为宽窄巷子名声在外,人潮汹涌,而微博中的这6条,同样文艺浪漫,却偏还宁静。
所以看完这条微博之后,我立刻扒着成都地图,搜寻这些巷子的所在地。而其中,小通巷、支矶石街以及泡桐树街相邻都很近,距宽窄巷子也是完全可以一路步行而往的节奏。
在我最初的行程规划中,的确是想要连着宽窄巷子,把小通巷、泡桐树街等也一网打尽,一路逛过去的。
可是时间上又不太允许。因为不想走马观花,别人可能一个小时就逛完的宽窄巷子,我们需要大半个上午时光;一条更短的小通巷,我们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品味。
如此下来,一路都在行走,对孩子来说,体力可能就会不太跟得上,再逛起这些巷子来,就有可能没那么投入了。所以在逛完宽窄巷子,在成都映象吃完午餐后,我把行程最终定为前往人民公园,休息、喝茶。
至于小通巷呢,就放到了第三天,在参观完大熊猫基地后,迅速前往小通巷,然后,下午的时光就全留给了小通巷,也不贪多了,贪多嚼不烂,泡桐树街、芳邻路等,就留到下一次再来成都时,再慢慢品味吧。
事实上,也证明了我们只选择了小通巷作为第三天下午的行程是非常英明神武的决定。因为那整个下午的慢时光,我们都在小通巷里泡着,泡在了小通巷的市井生活,以及牛奶书铺的下午茶中,感受那慢下来的美丽。

  作为微博推荐中最淡雅的巷子,小通巷在你第一眼看到它时,会有一种错愕的感觉。你会忍不住抬头去看一看巷口的牌名,再三确认上书“小通巷”三字,而不是的士司机把你给带错了地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首先是小通巷很清静,完全没有宽窄巷子的人来人往;其次是因为这一条短短的小通巷,一半是市井民居,一半是清新小馆,很奇妙地和谐存在着。
 




 小通巷里的小店,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了店里装修得很有些小情调或自成特色外,通常都会在店门外留出一个小阳台,摆上一两张桌椅,让你可以临街而坐,在这市井的一角,拥有一处浪漫的角落。
 在小通巷里小逛上一圈,小米看中了一家,直接踏步而进了。而在我们进入之间,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这是进了一家同样是传说中的“原老级别”,并且如今是大神一般存在的店堂。



这就是四号工厂。还有一个名字,叫牛奶书铺。
四号工厂据说曾经是一个废弃的旧厂房,原身是成都保温瓶厂旧址,如今变为极有风格的loft式青年旅店。
站在巷子对面,抬头望去,四层楼高的“原生态”的青砖,有着大大的loft招牌,成为了小通巷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其他的店大多只是占了一层的店面。不象四号工厂,是包了整栋楼。

 进入室内,一层的天花板上裸露的那些钢筋水泥横梁,是特意保留下来的,再配上无处不在的绿植,透出了一丝粗狂的韵味。
因为大手笔地占了一整栋楼,所以四号工厂的布局也让你在进入室内时,大有别有洞天之感。
 前台一半是咖啡台、料理台,一半是青年旅社的办理手续前台。靠墙还有钢筋架子,放着诸多旅客寄存的大件行李。
 前台对面是一个小房间,四面的书架上摆了各色供来卖的新书,以及一些旅游纪念品。这也是牛奶书铺的名字由来吧。
与书铺一墙之隔的,是一道小通道,穿过通道,就是类似书吧、咖啡吧、餐厅的所在。



通道靠墙的一面,摆放着一张长桌,放了许多杂志可供借阅。无聊时,坐在卡座上,一杯茶、一杯杂志,一段时光,一份闲适。
每一张桌椅,周边的布置都是不同的,如果不是已经都座满了,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每一区都坐上一坐。
除了室内的餐厅,其实四号工厂里还有其他更大的区域。有上网区、有可以躺着休息的休闲区,还有一个露天的后院院子里也摆放了桌椅,同样可以在此停留、小憩、发呆。
而后院的楼梯,则是通往了四号工厂作为旅店存在的意义,从楼梯而上,就是住宿区了。

院中树上垂挂的煤油灯。到了晚上,一盏、两盏、三盏......点亮之后,院子应该会是另外一番朦胧的美了。
那个下午,我们在四号工厂里一直呆到了近六点。晚饭也是直接在四号工厂里吃的,小米百吃不厌的意面。
如果不是要赶飞机回北京,我估计,我们会在这儿继续呆下去。因为喜欢这一份与繁华隔绝的岁月静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糖油果子,不是果
Copyright © 2013-2015 成都蓉李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069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