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糖油果子之前,请允许我写点其他的东西。
就像是吃饭前先喝一碗汤,先开胃。
七八岁的样子吧,被爸妈扔到外婆家调身体,一个叫三河的小镇上。
就是那种,拖拉机、牛车、马车、自行车、摩托车、人力拖板车、鸡鸭猫狗共同赶集的小小镇子。
现在回想起来,乱哄哄的样子,就像好些人在朋友圈晒的柬埔寨。
逛街,就是在一条最宽处不过8米,15分钟就可以一个来回的路上走走。
傍晚时候,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一个阿姨在街头扯破喉咙喊:“二狗子,滚回来吃饭了!”
只是,我一直也没见过二狗子。
每逢初一、十五是镇上的赶集日,那时候都叫“逢场天”,附近村寨里的人就都挤到这条街道上来。
好些人,没车没马,赶这个集,两三小时山路来,又两三个小时山路回。
非常挤,新年大庙会也不过如此甚至不及。人一层一层地缓慢移动,前胸贴着后背。即便是这样,还有人在人群里骑着自行车、摩托车。
是骑哦,脚不沾地的那种,左晃右晃地就像杂技演员。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表示惊叹,“我勒个去”才够。
那时候,跟几个邻居家小朋友混,屁颠屁颠地跟着到处跑,职务是担当打杂小弟。
遇上赶集日是周末,我们就跑到一座6层楼房的顶上,用水枪往下面喷水。然后就听见下面大家喊:“下雨了,下雨了!躲雨躲雨!”乱成一片。
我记得还有谁往下吐了口水的,画面太恐怖,不敢往下想了。拥挤的人群,有时候突然散开来,那多半是谁踩到牛粪了。
那些大大小小的斗笠、白色头巾、黑色脑袋、花花绿绿的油纸伞,真的好看啊,那时候要是会拍照就好了。
远不止这些。
镇子外面有条河,三条镇街那么宽,长看不到头。两边长满了芦苇,夏天时候,整个河面几乎被盖去了一半。
到了秋天,芦苇飘絮的场面就像是下雪一样。完全可以写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大妈,在水一方......”河水很深,但很清澈,水草在河底反射着阳光。
住得近的大妈下午都到河边洗衣服,八卦别人。
这河有个规矩,小孩偷偷下水洗澡大人都可以揍。当时没被捉到,保证回家也会被胖揍一顿。这个小镇很难藏住秘密的,谁家鸡哪天晚上没回家,镇长都知道。
最喜欢的是冬天。
夏天秋天没能捉到的鱼,到冬天就遭殃了。河水一枯,很多鱼都钻到泥里,不会钻泥的在很浅的水洼里也没法逃掉。
二三十人组成的铁锹大军,只要一两周的时间,就把河床挖成蚂蜂窝。最多的是泥鳅和黄鳝,螺蛳这样的好东西那时候都没人要。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大人堆里浑水摸鱼,捡漏。
一次还能搞一两斤,换好几块钱。
然后,就用换来的钱,去买各种小吃,打魂斗罗。
有一个种叫天鹅蛋的玩意儿,四川人或者重庆人都该清楚,就是今天要讲的糖油果子。全国其他地方也有见,叫法大致相同,最初起源哪朝哪代哪里都无从考证。
那么多小吃,为什么偏偏想写这个呢?
脑子里浮现出集市上,大叔高高举着一个长长的稻草垛子,上面插满了糖油果子。
那2米以上的空间,所有人的头顶上方,只有糖油果子,就像是一面战旗!不管你是站在街道的哪个位置,眼睛都被吸引。
你只要看到,眼睛就挪不开了。在阳光下,一个个焦红透亮的果子在移动,在慢慢靠近,来了,来了!再坚强的小孩子、少先队员也必须跪了啊。
那么,原因该是这样。
活了七八年,也见过不少糖油果子,第一次遇到那么好看那么好吃的吧。初恋般的记忆总是难忘。
即便现在,不管在哪里,看到糖油果子还是无法抵抗的,只是总失望。
好的糖油果子是这样的——焦糖色,粘着白芝麻,一口下去,嘎嘣响,脑袋自动就冒出一个词来——“哦,好脆”。
你听到自己牙齿和果子壳的撞击声,然后你看到一毫米的壳下面雪白的糯米瓤,就像刚刚坍塌了的舒芙蕾。“一半空心一半瓤”才称得上地道。
焦糖味,但是只是壳是焦糖味,里面的糯米瓤是香甜而绵软的。
所以,成都卖糖油果子的多,多的是滥竽充数。
写到吃的,有点停不下来了呢
既不是资深的吃货又不是写文的好手,尽然在这里开始写吃的,一个弹棉花的拉起小提琴来了,也是够胆大包天的。
确实够胆大的吧,这篇稿子要是能出点击,我便是与成都糖油果子界众多商贩结下了梁子。
走到街上被糖油果子砸死的可能性非常高啊。
我所知道的且以身试法的糖油果子,目前来讲也就二医院外面那家正宗,现在卖3.5元一串,每串5个,在成都算是贵的。
但是比起文殊坊、宽窄巷子那些骗外地人的地方,这么正宗的果子,这个价格完全就是不合理。
一块白色的沾满油污的铁板上随意潦草地写了几个大红字——“成都小时候的糖油果子”,就算是店名。院里有一棵六十多年的老槐树,夏天一到是绝佳的风景。
售卖口就是在围墙上开了一个口子,摆上一个小玻璃柜,里面挂一个电灯泡。估计也就25W,最老式的那种。
干这行的似乎都这样,就像是行规。大清早大晚上大雾天你在成都的任何地方,看到这么一个灯,那就是卖糖油果子的。
他们家卖了25年的糖油果子,二医院这边卖了12年。
二医院的一个医生每天早上都到她家买一串,一段时间后和老板娘成了朋友,再吃了一段时间,就成了老板娘的老公,吃成终身免费了。
老板娘年轻时候肯定很漂亮。
老板娘说,基本上二医院附近的人都成了朋友,都成了熟客。
一般,成都人的早饭无外乎豆浆油条包子馒头稀饭,而这附近的人基本上都是吃糖油果子。
早上上班一串,晚上下班一串,高兴了一串,难过了也一串。好多人就从幼儿园吃到了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每天8点样子开卖,到晚上8点样子收摊,一天要出十几锅,每一锅三四百个。即便是这样,到下午三四点,还是要排很长的队。
据说,有人一次买150块钱打包了直接飞伦敦;还有人闯红灯挨罚单赶着想买一串吃了去上班,结果还没买到;
还有在新加坡上班的家伙回家过年不先回家,直接奔这里。
我在外地的读书工作的那几年,也真的是吃着麻圆想着这糖油果子。
都是些什么人啊!
老板娘说,有些人呢(类)她搞不懂的。
是有些搞不懂。不过看了她做果子的过程,听了她坚持的那些工序——
立马就觉得,名气大!应该!
简单说下她的工序吧,其实挺简单的,如果老板娘没隐藏什么招式的话,大家要是对现在工作不满意,完全可以学会了去开一个果子铺哦。
插播一下,突然想到百度知道有个人提问“糖油果子怎么炸?”
来了一个神,回复
“首先你要有糖油,然后呢还要有果子。最重要的是还要有锅和油。”
——提问者,卒。
这个笑话有点冷,没明白就略过吧,开始讲秘笈了,小板凳和笔记本拿好。
1、糖油果子,不是果子,是幸福的记忆。
2、老板娘家的糖油果子是用老面粉发酵加糯米按一定比例做的。
3、每一个糯米团子大小要基本一样,形状不要弄太圆。太圆了就不叫天鹅蛋,叫乒乓球。
4、坚持炭火25年,加一个鼓风机随时控制火的大小。油开滚了才下,先小火,等一锅果子都跳油里了开大火。
期间要不停翻搅,停一下都不行,随时察颜观色控制火候。
5、半个小时样子后把锅抬到架子上降油温,再不停翻搅5~10分钟上糖色,焦糖味能否出来,够不够全靠这一步。
6、把上好色的果子舀入竹簸箕里沥油,并马上撒上熟芝麻。
我一直觉得焦糖味好吃,但以前,都是认为肯定是火候没控制好,炸糊了。
而后知道,真正正宗的应该是焦糖味,香甜味才是不合格产品。
马上就要是春节了,各种庙会上糖油果子肯定不会缺席,千万不要再花糖油果子的钱买麻圆吃哦。
再总结一下吧,怎么去辨别糖油果子的好坏。两点:一、颜色要焦红色,闻起来是焦糖香,形状最好是椭圆,要不然就没法叫天鹅蛋!
二、咬开,壳与肉层次明显,里面是“一半空心一半瓤”,连吃两串也不会觉得油腻。
最后,作一个温馨提示,糖油果子要趁热吃,新出锅的是最好,能等就一定等等。
文字不能描述好东西的十万分之一,好坏都要自己去尝才作得数。
以上,就是成都的糖油果子。
上一篇:
匆匆成都,慢慢时光
下一篇:
那些臭味相投的食物